中國十強城市洗牌,製造業成為主角

2023-08-22 11:00:49 1400

微信圖片_20240217221438.png

2023年上半年部分城市GDP及增速。



近期,隨着各地經濟數據陸續公布,2023年上半年GDP十強城市名單出爐。


數據顯示,上半年的GDP十強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前三強”格局未變;重慶繼續領先廣州,奪得第四;成都緊追蘇州,穩居第七,並且首次在上半年突破1萬億元大關。“中部第一城”武漢居第九。杭州、南京位列第八、十位。


Part.01


西部“雙星”持續發力


隨着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舉行,成都正在吸引全球目光。除了大運會,成都近來的經濟成績同樣備受關注。


一季度,被稱為“最牛地級市”的蘇州,GDP被成都反超。成都以領先80億元的成績,一度晉升為GDP第六城。


這是2020年來,成都對蘇州的第二次季度性反超。彼時,這一變化引起輿論關注。


上半年,成都GDP達到10705.5億元。雖然這一成績未能延續一季度領先蘇州的優勢。不過,成都上半年增速5.8%,顯著高於蘇州。這一增速也高於全國城市平均水平。


分產業看,上半年,成都第二產業增加值3189.1億元,增長1.2%。工業對成都GDP增長的貢獻相對減弱。不過,工業方麵也不乏亮點。


上半年,成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比一季度加快1.2個百分點。五大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增長7.2%,其中,醫藥健康、裝備製造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增長均超過7.5%。


實際上,工業增長承壓,不僅僅是成都一個城市麵臨的挑戰。由於需求待振,特別是外需相對減弱,導致工業生產減緩、工業生產者價格下滑,上半年,多個城市的GDP或多或少受到波及。蘇州也不例外。


不過,由於成都增速領先,預計今年其和蘇州的GDP差距進一步收窄乃至追平,將是大概率事件。


“成渝雙星”的經濟成績頗為亮眼。


近年,“中國經濟第四城”的爭奪備受關注。2022年,重慶以領先290.03億元的優勢,GDP首次超越廣州,成為第四強。這一排名易位,使得“中國經濟第四城”的爭奪進入高潮。


今年上半年,重慶GDP再次領先廣州,繼續位列第四。


此次,重慶GDP為14345.95億元,領先廣州215億元。這一半年領先優勢約為去年兩地差距的三分之二,而二者增速不相上下。由此可以預計,今年全年,重慶的領先優勢很可能比去年進一步擴大,繼續坐上“中國經濟第四城”。


不過,上半年重慶、廣州同比增長4.6%、4.7%。這兩個增速均不算很理想。


原因固然不止一個,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重慶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1%,購進價格下降2.6%;廣東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1%,6月當月PPI同比下降2.7%。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下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銷售,但會對實體經濟帶來直接影響,影響企業盈利。


多個城市PPI下降,主要是受到國際國內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特別是部分出口產品國際需求減少,製造業麵臨需求萎縮,直接影響相關行業價格。


雖然如此,由於“十強”城市大多工業實力不弱,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盡管受到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但工業生產仍然不乏亮點。


另外,隨着國內、外需求繼續提振,預計工業生產者價格會有所提升,城市經濟走勢會繼續向好。


Part.02


第八座超大城市落子中部


相比半年GDP數據,在中部地區,關於武漢晉升超大城市的消息,可能更令人關注。


近日,一則關於武漢“晉級”第八個超大城市的消息,引起輿論關注。實際上,這一兩年裏,武漢早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超大城市。


2021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為七座超大城市;武漢等14座城市為特大城市。


其時,該數據顯示,武漢城區常住人口為995萬人,離超大城市門檻僅相差5萬人,可謂“一步之遙”。“七普”數據的截止時間為2020年年底,尚為疫情期間,當時大量人員尚未返回武漢。隨着疫情緩解,大量人口隨後返城。


2022年3月出版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21》(作者為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顯示,武漢市全市常住人口1233萬,城鎮常住人口1039萬。


2023年3月30日,武漢統計局發布《2022年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73.9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0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63.14萬人。


而武漢也早有超大城市的規劃和布局。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武漢提出: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強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方式重塑、體係重構、能力提升,答好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時代考題”。


今年4月,武漢市政府辦公廳發布的《2023 年武漢市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十大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提升靜美內涵,推動超大城市治理更精細、更高效、更安全,全麵彰顯新時代英雄城市新風貌。”


隨着武漢進入超大城市,在這一重要陣營,中部實現“0”突破。由此,東南西北中,各大區域均有超大城市。


成為超大城市,意味着更強的輻射帶動能力和吸引力。


上半年,武漢市GDP為9503億元,同比增長5.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去年,武漢GDP領先杭州。今年上半年,杭州再度反超。兩地GDP出現“拉鋸戰”。


當前,在全國人口負增長的大背景下,人口、人才正在成為決定城市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武漢、杭州兩城當前仍處於人口增長態勢。特別是隨着武漢晉級超大城市,必將為城市帶來新一波吸引力。由此可以預計,兩地經濟仍將出現你追我趕的積極發展態勢。


Part.03


中西部“黑馬”是最大看點


站在曆史的緯度來觀察,在如今的GDP十強城市陣營裏,中西部的成渝、武漢,無疑是三匹穩健的黑馬。


過去數十年裏,位居東部沿海地區而具先發優勢的城市,GDP一路高歌猛進,持續領先於內陸城市。


2007年,成都、武漢的GDP隻有蘇州的一半多點,這兩個中西部省會在全國城市GDP排名均在十名之外。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出口”馬車放緩,這一態勢逐漸發生變化,中部城市開始了逆襲。這一年,武漢GDP上升到13名,一年間提升了3個位次。


此後,成都、武漢等城市GDP快速增長,與蘇州等沿海發達城市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甚至實現對部分東部城市的趕超。


中西部城市開始嶄露頭角,大放異彩。


崛起的中西部城市,不止成渝、武漢。


在24個GDP萬億城市中,中西部除了成都、重慶、武漢三城,長沙、鄭州、合肥、西安均已入列,而且發展迅猛。未來,這些城市預計將在“萬億俱樂部”繼續趕超進位,甚至有的城市向“十強”衝刺也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也要看到,整體而言,中西部城市和沿海發達城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沿海發達城市國土麵積相對較小,而經濟密度更高。


在產業結構方麵,沿海發達城市的第三產業更成熟,服務業更發達。而中西部明星城市則大多是工業城市,鋼鐵、汽車等偏重型產業唱主角。例如,2022年,廣州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0611.4億元;同期,重慶這一數值為15423.12億元,不到廣州的3/4。


但隨着中西部城市持續發展,這些目前的差距,也正是其接下來進一步提升的潛在空間。


中國城市發展未來的“黑馬”,中西部仍是最大看點。而中西部城市的崛起,也將使得我國的區域發展更趨均衡。


來源:新京智庫 

00852-28256601

松寶工業 版權所有 2020-2025

本站涵蓋的內容、圖片等演示數據,部分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粵ICP備2020178526號-1    

Powered by MetInfo 7.8 ©2008-2025  mitu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