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縣”正成為工業立市主戰場

2023-02-21 18:21:30 1679


“千億縣”再次迎來擴容!


近日,江蘇各地2022年GDP數據陸續公布。除了昆山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外,東台、高郵、沛縣、儀征四個縣(或縣級市)在2022年GDP也首次突破千億元,使得江蘇“千億縣”數量達到21個。

根據賽迪報告的統計,2021年,我國有43個縣(或縣級市)GDP突破千億元,此外,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江蘇東台市、高郵市、沛縣、儀征市,山東鄒城市、壽光市,湖北仙桃市及浙江平湖市GDP均位於900億元量級。

目前,除江蘇四縣公布具體數據外,山東鄒城、湖北仙桃和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此前也低調官宣去年GDP突破千億,雖然山東壽光尚未公布全年經濟數據,但從目前各地已經公布的數據來看,2022年全國“千億縣”數量已經達到50個。

隨着縣域經濟的重要性被抬升至新的高度,站在縣域金字塔頂端的“千億縣”正在擦亮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底色。

Part.01


長三角“千億縣”紮堆


相較於“萬億區”,“千億縣”的數量更多,更能體現中國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

細看這50個左右的千億縣分布,長三角是名副其實的“千億縣”紮堆區。

隨着今年江蘇四縣的加入,在長三角地區,江蘇“千億縣”達到21個,浙江有9個,加上安徽的肥西縣,長三角地區的“千億縣”數量達到了31個,占全國“千億縣”總數超過60%,是“千億縣”數量最多的區域。

對於長三角地區為何能誕生出這麼多“千億縣”?一方麵,長三角地區交通便利,是千年經濟繁榮之地,商業底蘊深厚,改革開放後這些特點得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麵,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城市層級結構最為合理的城市群,各中小城市產業特色鮮明、區域分工合理。

不過,在長三角內部,“千億縣”的分布也不是很均勻,例如,江蘇以21個“千億縣”一家獨大。

據新華日報的統計,江蘇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21個縣(市、區),其區域分布不斷趨向平衡,其中,八個來自蘇南,九個來自蘇中,四個來自蘇北。

其中,位於蘇南的蘇州、無錫和常州下轄的縣全部實現GDP超千億,昆山、張家港、常熟和江陰四個縣級市因為經濟體量常年位居全國前十,更是有着“蘇南四小龍”之稱。

其實,早在2007年,位於蘇南地區的昆山、江陰、張家港就攜手跨過千億門檻,成為江蘇首批躋身“千億俱樂部”成員。

除了蘇南地區,蘇中有九個“千億縣”,在數量上超過了蘇南,其中南通“千億縣”的數量也達到了四個,在數量上跟蘇州相同。

有學者認為,近年來,在“蘇中崛起、蘇北趕超”政策分類指導下,蘇中、蘇北地區通過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體量的崛起與趕超。

值得注意的是,跟長三角“千億縣”紮堆不同,珠三角在此方麵則是“顆粒無收”,尚未出現GDP超過千億元的縣。

實際上,這跟廣東的區域經濟分布有着很大關係。珠三角九個城市占廣東全省經濟總量的80%以上,但這些城市基本上都已完成了撤縣設區。例如,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四個“萬億城市”GDP占廣東60%左右,但這四市均沒有設縣或縣級市。

Part.02


中西部千億縣意義非凡


縣城的崛起,也是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切麵。

在長三角地區“千億縣”數量領跑全國的同時,一些中西部省份也實現千億縣“零”的突破。

就此前來看,在中西部省份中,江西、安徽、貴州和陝西等省份均實現“千億縣”“零”的突破,均有一個縣GDP突破千億元,同為中部省份的湖南則有三個突破千億元的縣(縣級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突破千億元,加上2021年突破千億元的準格爾旗,內蒙古自治區“千億縣”達到兩個。

在中西部省份中,湖北在今年誕生首個“千億縣”,實現“零”的突破。

1月20日,湖北省統計局初步核算,仙桃2022年GDP達到1013.14億元,首次邁上千億元台階,是湖北省納入縣域經濟評價的78個縣(市、區)中,第一個經濟規模突破千億元的縣級市。

2017年至2022年,仙桃地區生產總值先後跨越700億元、800億元、900億元、1000億元四個關口。

仙桃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除了對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意義非凡外,對中部崛起也是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此前,除了湖南有三縣突破千億元外,湖北、河南、山西均“零”入圍。湖北日報就此評論,“全國縣域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

同樣對全省縣域經濟有着帶動作用的還有貴州省仁懷市。

2018年,貴州仁懷市經濟總量首次突破千億元,是西南地區首個突破千億元的縣級市,也是整個西部地區除陝西省神木縣外第二個“千億縣”。

仁懷市GDP突破千億元,對貴州來說也是意義非凡。

2022年仁懷經濟總量達1736.58億元,占整個貴州GDP的9%。其所在的遵義2022年以4401.26億元排名居全省第二,僅比排名第一的省會貴陽市4921.17億元少500億元。這其中,仁懷市貢獻遵義經濟總量的近40%。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欠發達的貴州來說,除了能代表貴州參與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外,仁懷“龍頭”舞動,也是整個貴州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不過,跟神木縣依靠煤炭資源實現經濟騰飛一樣,仁懷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擁有一個強大的主導產業。

拿2021年來說,當年仁懷生產總值1564.49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36.4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20.8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07.20億元。第二產業主要為白酒產業,其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1.64%。

Part.03


縣城正成為製造業下沉主陣地


中國縣城的高歌猛進,也引發了對於縣城發展上限的發展之問。

畢竟,縣城無論是人口、麵積,還是發展資源,都存在着承載空間的局限性。不過,即便存在資源的約束,中國的“千億縣”依然在不斷突破發展的上限。

昆山來說,2022年,昆山經濟總量首次突破5000億元,達到5006.7億元,這也是中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

5000億元對一個縣意味着什麼?不妨拿它跟省內和省外進行一個橫向比較。在高手如林的江蘇省內,5000億元的經濟體量超過了蘇北眾多地級市,僅次於排在第10位的鎮江市(5017億元),如果放在全國近300個地級市中,昆山可以排在第58位,超過了貴陽等省會城市。

2022年,昆山因城區人口達141.43萬人,躋身全國105座大城市行列。

昆山的發展有多猛?從3000億元到5000億元,昆山用了不到十年,分別於2014年、2019年、2022年跨越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三個重要的台階。

支撐昆山高速增長的關鍵,在於昆山擁有一個強大的製造業,例如在昆山這樣一個縣級市內,形成了產值高達5500億元的電子信息和2700億元的裝備製造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六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在昆山彙集了富士康、仁寶電子、世碩電子、友達光電等大牌生產廠商,電子信息百億級企業有10家,上市公司20家。

這背後,作為外資集聚地,昆山還創下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麵積,貢獻了全國超千分之五的外資的紀錄。

得益於毗鄰上海的優勢,昆山完成了從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到培育本地產業和促進產業升級的華麗轉變,並逐步向着更高的能級邁進。

跟昆山一樣,縱觀50個“千億縣”的產業結構,製造業總體上是縣域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的不二法門。

賽迪數據顯示,2021年,百強縣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及第二產業占比,超過了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的平均水平。


圖片

▲2月2日,在位於福建省晉江市的恒安集團,員工在包裝流水線上檢驗產品。圖/新華社


例如,福建泉州下轄的縣級市晉江,2021年該市鞋服產業規上工業產值達2704.07億元。這裏彙集了安踏、361°、匹克和鴻星爾克等眾多鞋服品牌。

還有一些縣城雖然GDP沒有達到千億元,但依然靠製造業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如,河北省石家莊下轄的縣級市新樂被譽為中國“電熱毯之鄉”,這座50萬人的城市一年賣出1600萬條電熱毯,占全國總銷量的40%。

中國的一些縣城,正在成為製造業下沉主陣地。

從數量看,2021年底,我國有1866個縣及縣級市,占全國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65%左右,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約2.5億人,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近30%。

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也指出,要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統籌培育本地產業和承接外部產業轉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昆山的經驗也表明,對於縣城來說,承接外部產業轉移隻是打好自身經濟基礎的第一步,培育本地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是不斷突破自身發展上限的關鍵。


來源:新京智庫 


00852-28256601

松寶工業 版權所有 2020-2025

本站涵蓋的內容、圖片等演示數據,部分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粵ICP備2020178526號-1    

Powered by MetInfo 7.8 ©2008-2025  mitu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