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整治內卷,地方招商咋辦?

2024-09-03 16:08:33 247


今年地方產業招商迎來了重大改革,在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國務院於8月1日執行《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其中第十條要求: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或者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含有下列影響生產經營成本的內容:


(一)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

(二)給予特定經營者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

(三)給予特定經營者要素獲取、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社會保險費等方麵的優惠;

(四)其他影響生產經營成本的內容。


此外,國務院辦公廳6月發布的《關於規範招商引資行為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對招商引資行為也提出了更加明確具體的規範要求,比如:


(1)不得簽訂新的與稅收掛鉤的產業扶持協議。

(2)不得以套“馬甲”及其他隱蔽方式簽訂新的扶持協議並進行稅收返還

(3)不得將非製造業企業納入先進製造業門類,並享受相關扶持資金

(4)對非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得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相關扶持資金

(5)不得以“外資外貿”名義,給予新的高檔消費品經營企業與稅收掛鉤的扶持資金。

(6)不得新增對社保繳費人數為零的經營主體給予扶持。

(7)不得新增對金融行業的高收入經營主體給予與稅收掛鉤的獎勵。

(8)不得通過中介機構撥付扶持企業的資金。

(9)不得給予新成立的注冊地與經營地分離的經營主體相關扶持資金

(10)不得對中介機構開展的企業市內跨區遷移服務給予扶持

(11)原則上遷入區不得給予企業高於遷出區的扶持政策

(12)中介機構不得以壘高規模的方式賺取扶持資金差價

(13)不得存在以稅收返還為收入的招商中介機構和個人。

(14)不得存在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相違背的其他招商行為。

……


這意味着,在地方招商引資中,一切違背公平競爭原則的地方性的優惠政策,尤其是與稅收補貼掛鉤的產業扶持政策已經走到了盡頭。

國家決心從政策層麵直接進行整治,要取締這些政策亂象,本質上是要推動地方政府轉換政府角色、重塑政府職能、轉變招商方式,從過去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獎補來刺激企業投資,向更加注重公共服務職能、重視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優化轉變

未來理想的局麵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真正形成,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上減少行政化幹預,地方之間形成差異化的自由競爭,各地方因地製宜發展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的特色產業生態,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更加高效經濟、生產過剩明顯減少、產業梯次布局更加合理,新質生產力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如果不再有“一企一議”的招商政策,地方政府應該靠什麼來吸引企業、發展產業、落地項目呢?

筆者認為,地方政府還是需要回歸地方發展原點,找準產業定位,堅持長期主義,摒棄短期思維,轉變政府角色,主動發揮產業服務、要素配置和發展引導作用,從提供從“硬環境”轉向“軟環境”轉變,從“硬優惠”轉向“軟服務”轉變,從出台“地區小優惠”向出台“產業大優惠”轉變。放棄對財稅讓利、定向補貼的依賴和地方“政策自留地”的幻想,在產業培育、資源配置、營商環境、生態服務等方麵下功夫,重新思考產業政策內容的適配性。從短期效益型、政府主導的刺激性政策向長期市場型、政府服務類產業類政策轉變。

地方政府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對招商引資進行重點部署:


立足資源稟賦特色

招引產業鏈龍頭企業


近年來,“產業鏈招商”已經是地方政府的高頻詞彙,推動產業發展鏈條化、高端化、集群化是普遍共識,重視招引龍頭企業、發揮產業帶動作用也是各地政府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方政府紛紛組成產業鏈招商專班,市政府領導帶隊出門招商,首要工作就是去尋找龍頭企業,但是龍頭企業的數量是稀缺的,現實情況是龍頭企業門口擠滿了全國各地的招商人員,地方政府如果沒有別具一格、獨具特色的優勢,龍頭企業是很難招引成功的。

因此,對於綜合實力較弱的三四線城市,吸引龍頭企業的策略一定是找準自身特色資源,打造差異化的招商競爭力,在龍頭企業選擇上,不必貪多求大,可以將招商方向調整至“中等行業的新龍頭”或者“高成長賽道的新龍頭”,這類企業前景優、效益好、增長快,三四線城市的談判成功的概率也會更高。

比如,新能源汽車行業當前如火如荼,所有城市都希望能招引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投產落戶,但是並非所有城市都具備完整的汽車產業鏈集群條件。

山東濟寧作為三線城市,在新能源產業招引方麵,把目光瞄向了動力電池、電機、充電設備、混動變速箱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成功招引寧德時代北方最大新能源電池生產基地項目,一期項目電池產能60GW,投資額達140億元。

然而,在濟寧落地電池項目一開始並不在寧德時代的計劃中,因為歐盟要求,進口的新能源電池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綠色電源,而我國北方地區以煤電為主,不符合項目選址條件。

但濟寧作為煤礦城市,由於長期采煤,市區內擁有大麵積的采煤塌陷區,這個成了招引寧德時代電池項目的有利條件,因為采煤塌陷區不涉及建設用地指標問題,也不占用耕地資源,水麵集中連片、陽光充足、非常適合光伏項目發展。

2022年7月,寧德時代與山東省政府簽約,在濟寧投資建設電池項目,為了增強企業信心,濟寧政府先拿出2.2萬畝塌陷地資源,建設1.1GW大型光伏項目,寧德市先先投資44億元,在濟寧五個區縣同步開展光伏項目建設

有了寧德時代的入駐,濟寧的更多優勢產業可以得到嫁接,如合作新能源船舶製造,推動內河航運電動化發展;規劃建設汽車換電網絡平台,推動重卡電動化和乘用車電動化發展等,真正實現了產業鏈在本地的補鏈延鏈、固鏈融鏈。由此,濟寧在山東省整體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布局中,充分體現了“錯位發展”策略,找準了自身的產業發力點。


圖片關鍵詞

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區域發展重點節選



建立投資容錯機製

為資本招商保駕護航


隨着“合肥模式”的成功和興起,加強資本招商成為各地招商引資的新趨勢,各地方紛紛效仿合肥成立產業投資基金或通過地方城投平台進行股權投資,期望入股龍頭企業,吸引龍頭企業帶着項目落地,圍繞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集群,活躍區域城市經濟,試圖實現從“土地財政”向“股權財政”轉型

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往往麵臨的是“投錯賽道”“投錯企業”“投錯時機”等巨大的失敗風險,比如江蘇鹽城投高合汽車、四川綿陽投資威馬汽車、安徽銅陵投資奇點汽車、廣州投資寶能汽車、南京投拜騰汽車等被投車企虧損、破產、跑路案例不勝枚舉,國有資本麵臨“不敢投”的困境。

誠然,任何投資都不可能100%成功,但當年合肥無論是簽訂對賭協議保障底線安全,或者投資時機選擇股價低點而不是無腦追高,還是自身具有的產業鏈資源可以助力企業低成本、高效率恢複產能,打造強大供應鏈能力,這些都是其他地方政府所不具備的完整體係能力

對於地方政府和國有資本而言,確保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是首要目的,這個和股權投資本身的高風險、長周期、不確定性存在本質衝突,如何提高國有投資的成功概率,有效控製投資風險,合理評價國有資本的投資行為,是當前地方政府需要進行製度化設計的重點。

今年以來,我們看到部分地方城市通過“招投聯動”、“投貸聯動”、“投孵聯動”,聯合政府基金、國有資本和社會投資機構共同發力產業投資,同時,加強完善投資保障製度,提高國有資本投資的容錯率,健全完全全周期資本服務體係,通過多重保障措施為投資成功保駕護航,實現“以投帶引”推動項目落地

比如,今年七月,成都高新區在策源資本生態大會上發布了“資助—種子—天使—創投—產投—並購”的全生命周期資本支持服務體係,致力於提供“重點產業全覆蓋,服務生命全周期”的資本賦能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成都高新對各類投資基金明確了虧損容忍的尺度,種子、天使、創投、產投、並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容虧率從80%到30%進行設置,市場化基金的容虧率設置為20%,建立了全國範圍內容忍度較高的容虧尺度,為國有企業鬆綁賦能,在強化政府部門深度服務的同時,實現市場化資源高效配置。


創新場景招商

解決產業供需匹配並加速技術落地應用


場景招商,是近兩年地方招商引資領域出現的一個創新舉措,是指提供創新性的應用場景來吸引企業和投資,是技術應用的試驗田,也是高效吸引資金、推動產業進步的重要途徑。

場景招商適用於多數地方城市,地方城市基於城市和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聚焦地方政務、行業、社會、民生等場景需求,發布城市機遇清單、能力清單和需求清單,組織開展場景征集、場景峰會、場景路演、場景對接、場景示範項目等活動,通過“市場+資源+資金+應用場景”吸引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參與場景建設,加快新技術、新項目的落地應用,助力城市發展。

加大應用場景創新是地方政府有效解決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難、應用場景碎片化等問題的有效途徑。


2023年6月,安徽省出台《加快場景創新構建全省應用場景一體化大市場行動方案(2023—2025年)》,鮮明提出“管行業要管場景”的意識,梳理了聚焦政府治理、社會民生、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和重大項目活動的各類場景機會,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參與場景供需對接,打造充滿活力的場景創新生態,無不體現出安徽省對於幫助企業解決技術應用最後一公裏的決心。


圖片

安徽省發布《加快場景創新構建全省應用場景一體化大市場行動方案(2023—2025年)》


2023年7月,合肥市成立了全國首個以“場景應用創新”為關鍵詞的“合肥市場景應用創新促進中心有限公司”(簡稱場景公司),係統性挖掘場景創新需求,常態化組織對接技術需求和能力供給,幫助企業挖掘商機、拓展市場需求、促成訂單,助推技術迭代、產業升級、營商環境優化。

通過場景創新,合肥市已經培育出諸如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空天信息、低空經濟、生物製造等優勢特色的未來產業。比如,2023年合肥首發駱崗公園超級場景,麵向全社會征集場景解決方案,通過示範應用、提供驗證空間幫助企業從“技術創新”到“場景落地”。

之後,合肥陸續開放智能網聯全域道路測試、低空經濟等超級場景。僅駱崗公園超級場景,開放全域4.6平方公裏綜合場景應用空間,累計對接超500家科創企業,已推動無人機、無人車、AI科普設備、能源管理、智慧會議等超100項新科技落地。


深耕服務招商

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放寬心”


當“有違公平競爭的政策優惠”退出曆史舞台後,真正吸引企業投資擴產的理由,就隻有城市產業基礎的“硬條件”和地方在營商環境和運營服務方麵的“軟條件”。如果說硬條件是城市的先天因素、無法改變,那軟條件的改善和提升,就是地方政府未來真正應該下功夫去深耕鑽研的課題。

原合肥市市委書記虞愛華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達過,“服務好現有企業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資”。部分地方總是片麵重視大企業、大項目、大客戶,忽略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和服務,但真正形成產業聚集、推動產業鏈鏈條健全補齊的還是中小企業。對中小企業而言,一個城市的營商環境往往更加容易決定他們的去留生死。

一個法治化、公平性的營商環境,可以給企業和企業家帶來更多的確定性和安全感,這就要求地方政府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不為企業設置不必要的障礙,不幹擾打擊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差別化執法,不為特定企業提供歧視性或差別化的待遇。

同時,真正為企業提供優質普惠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降低企業成本、提供法律幫扶、解決實際困難,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當好企業服務“店小二”,全麵提升政府整體產業運營服務能力,實現“以留促引”、“以小成大”。

營造好的營商環境,提供好的貼身服務,是地方真正實現產業留商、穩商、贏商的必經之路,也是地方打造產業生態鏈、生態圈,形成產業優勢護城河的基礎前提。

圖片


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已經是未來確定性的趨勢,地方對於產業發展的渴望和需求也依舊迫切。


各地政府唯有堅持專業服務,擁抱長期主義,在招商引資中放棄“條件競爭”“優惠比拚”“補貼大戰”,真正明白企業發展和產業成長需要的是“肥沃的土壤環境”(產業基礎)、“成長的雨露陽光”(產業服務)和“豐富的雨林生態”(產業集群/生態),地方才能在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發展競爭中贏得先機和未來。


來源:山東明源雲

00852-28256601

松寶工業 版權所有 2020-2025

本站涵蓋的內容、圖片等演示數據,部分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粵ICP備2020178526號-1    

Powered by MetInfo 7.8 ©2008-2025  mitu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