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打開,城市更新自然就順了

2024-08-30 18:08:27 222


當下,以財政支出、增加容積率、土地轉性為收益平衡手段的公共更新項目步履維艱。城市更新正式進入多元主體、多元價值主導的精細化階段。


雖然公共更新很難,但卻是推動整個地區發展的原動力。第一,建立起社會各界參與城市更新的信心。第二,政府先行主導的公共更新,本身要微利可持續。第三,激發民心,撬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充分發揮各類產權人的自主更新、合作更新。
實施公共更新不應該是城市的負擔,多元價值創造的可持續更新,也可以人人受益。
我們回到原點去思考:

一個城市的城市更新究竟由誰發起合理?政府主導?居民自發?還是社會資本參與?政府主導的公共更新項目為何難以為繼?如何識別更新潛力?撬動多方參與的杠杆?市場主導的更新項目如何保證長效盈利?抓準消費者真實需求?提升資管運營能力?

全國各地的更新分類以綜合整治、拆除重建、保留更新三種類型為主,核心的突破焦在保留更新類型中。我們以發起者、資金來源及更新目標為參照係,將保留更新項目分為公共更新、自主更新和混合更新三種類型。
公共更新: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提升、公服設施補短、曆史文化保護活化、產業培育孵化、釋放發展潛力等內容的更新。
自主更新:產權人基於改善居住品質、經營目標、資產增值的需求出發,依據政府出台的相關政策,自行出資的更新改造。
混合更新:國資平台、社會資本、產權人等多方協議,以運營可持續為前提,多元價值創造為目標的合作更新
縱觀全國的城市更新項目,大部分屬於政府先行主導的公共更新。這類更新基於民生保障,以政策和財政支持為主,諸如保障性住房、老舊小區、城中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改造,市場化參與度較低。所以,很多地方的公共更新“花錢”後,很難能做到微利可持續。
另一方麵,能很好與公共更新互補的自主更新和混合更新,缺乏機製設計支撐,項目特事特辦的“包辦”行為比較明顯。隨着以運營主導的更新正在崛起,政府亟需出台類似“特許經營權”開放合作機製,該放權的放權,讓市場敢於作為。
政府發起公共更新是撬動市場信心的領頭雁,項目切忌亂拚硬湊。城市更新工作最大價值應專注於捕捉機會,放大價值。政府從更新項目中獲得口碑、留量、稅收、資產增值的兌現。如何謹慎加杠杆,把錢花到位,建立一係列能促進多種價值持續創造的力量,這是一件讓集體盈利的好事。
因此,公共更新要順勢而為,發現並釋放地方發展的潛力”如同開對閘放好水,釋放被隱藏的價值,而非逆勢而為。我們認為這就是公共更新的“硬通貨”。

為此,我們總結公共更新中四個實操方法:公共福祉、運營規劃、要素整合、治理創新
公共福

圍繞公共利益、公民福祉為出發點,片區高效聯動,優化存量空間使用效率,釋放發展潛力價值。
每座城市都有她的老中心,核心商圈區,文化集中地。這些地方曾經商貿繁華,是人民集體記憶之所。呈現多年代、多功能的拚貼圖景。但放在當下為何成為不了“日常中心、億元街區”,無非是因失能而衰退、功能不合理、公共利益被私人占有、不友好的步行環境等等。
對標國際案例:投資3億美元的首爾清溪川(長5.8km)是國際現代城市治理典範。它將過去快速發展時代的高架橋拆除,打開已經失能的“覆蓋工程”。

從社會效益的角度,讓600年曆史和濱河文化得以延續,高品質的開放空間與環境友好,為市民解決了城市汙染及行洪安全問題。

從經濟效益的角度,沿河兩側有50%的店麵都重新裝修了門麵;周邊地產價值提升高達50%;每天的遊客量約7.7萬人次,根據首爾市政開發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與投資相比,清溪川工程產出效益將達59倍,而且還會在全國產生23.78萬億韓元生產和附加值效果,解決首爾市24.4萬個就業崗位。

從生態效益的角度,水中和兩岸能觀察到的鳥類達32種,還有魚類15種、植物156種,生物物種數量增長6倍,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態係統。項目成功地實現了多贏。

國內嚐到同樣“甜頭”的案例,如貴陽貫城河的公共更新,稱為中國版“小清溪川”。政府揭蓋複湧了這條城市的母親河,以太平路段為試點,打通了噴水池傳統商圈與新主理人商街,通過重塑濱水公共空間,激活了曾是背街的沉睡資產,恢複了城市記憶,釋放出主理人街區的生長需求。高密度城市中心區,創造了豐富多元的城市場景。
小賬上,經營方直接獲得更好的經營收益,資產方自持資產升值。大賬上,擠爆的人流量與消費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城市消費與稅收。

運營規劃

用實際運營行動去踐行規劃,等值交換公共與商業之效益,激活流量轉變為留量,獲高淨值收益。
公共更新大致分為統籌規劃和統籌運營兩個階段。運營前置不是替代規劃工作,而是每個階段有效融合,各有側重。統籌規劃強調的是公共服務與文商旅產居的平衡之道。好的規劃實踐,讓人身處其中愉悅滿滿。
以上生新所實例說明,原址作為上海生物製藥所的科研空間,呈現封閉內向的狀態和特征。規劃要求用地必須保留13.5%公共設施用地,萬科競標拿下的上生新所的開發權與經營權後,不僅是圍繞一個商辦業項目進行打造,同時承擔了公共服務建設供給,打開原本封閉的園區,拓展一些列的公共開放空間,服務周邊市民提供日常活動場所。
從眼前小賬來說,獲得直接的稅收優惠,甚至是容積率補償。從長遠大賬來說,這裏逐漸生長為一個共享、共生、共益的“可持續的友好活力街區”。

新開的淮海路HAI550大樓麵積7100平米,幾乎把首層800平做成了“內嵌式城市廣場”,把黃金位置讓渡給了“公共”,用公共性來探索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謀劃更具可持續性的經營之道。

運營思維踐行公共更新,已經不是新鮮事,有容積率獎勵、開發權轉移、稅收優惠等,推動市場資本、私人利益參與到公共領域的更新中。
要素整合

響應時代與人的發展需求,選擇和引入符合各個階段關鍵的要素,有機整合活化,再塑城市魅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意見》,推行綠色建設與生產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我們同處大轉型周期,追求健康的生活、工作、休閑是真實需求。
以成都推廣的公園城市為例,其展現了眾多的公園社交新場景,公園商業新經濟,公園POD開發模式。過去城市建公園,是“圍牆+大門”的管理模式,當下需要的是“公園裏建城市”,增量時代的粗獷式公園建設,恰巧預留給了存量時代的公園公共更新提升的可能。
成都新華公園打開了圍牆,重塑綠色與日常的交織。把書店、茶館、青年人、婚禮、球場、停車裝到了公園裏,沿街的社區“米其林”餐廳、劇場、菜場與公園交相輝映,形成足夠好逛的“公園+”場景。依托特許經營權的開放,公園與商業融合提供的收益,可以反哺公園運維成本,形成自給自足的良性發展。

很多年前,杭州西湖景區把圍牆拆開,放棄的億元門票,最終讓周邊的商業、社區提供了足夠的“吃、住、行、遊、購、娛”功能,產生雙贏效果。從小景區走向了大景區,城市旅遊的效益遠遠大於旅遊城市的景區項目。通過要素整合活化存量,值得深入探索。
治理創新

城市更新說到底是治理的更新,唯有政策引導、製度設計,才能促進多元主體參與城市有機活化。

在國家推動城市更新戰略發展之下,各個城市從更新條例、實施辦法、管理辦法、技術導則、指導意見、行動通知等形式展開試點和實踐。大力探索公共更新領域的創新破局,以實踐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
例如,成都市推動的剩餘空間打造“金角銀邊”、老舊院落改造三年行動計劃等新政。城市金角銀邊的實踐中,利用零星閑置地、低效社區公園、街邊圍牆、屋頂空間,增建可經營性公共服務空間,通過使用權、經營權整合,依托社區平台化公司管理,吸引年輕社群回到社區,開店創業。

在老舊院落行動中,結合現狀居住問題與潛在需求,建立與居民的共建共享機製,在優化安防係統的前提下,打開圍牆,將院落堵點、低效用房轉變為“主客共享”的美好街區功能業態。

阻止城區街區社區衰敗,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公共空間更新,更應該是公共機製上的治理實踐。

借夥伴的一句話總結:


中國式的城市更新,本質上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的城市活化和長效治理,一方麵需要識別和盤活具有資產重整潛力的空間資源,更重要的是創造一種與地方社區相匹配的價值持續創造機製。


來源:REAL更新

00852-28256601

松寶工業 版權所有 2020-2025

本站涵蓋的內容、圖片等演示數據,部分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粵ICP備2020178526號-1    

Powered by MetInfo 7.8 ©2008-2025  mitu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