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招商工作,一開始方向就錯了!

2024-07-30 18:59:22 231


近幾年,全國多個省份推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已有超過30個城市獲得“新身份”。

在此策略下,部分城市經濟穩步增長,但是也有個別城市GDP尚未突破千億大關。

欠發達地區,往往會需要麵對更多困難和挑戰。在很多人看來,招商難主要是與大環境市場競爭激烈有關。

但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部分副中心城市招商工作存在誤區、對招商認識尚待提高。

該如何走出這些誤區,有效提升招商效果呢?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圖片

不過度依賴政策 注重修煉內功


拿到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稱號,意味着什麼?


城市的發展潛力得到省級的認可,甚至是國家層麵的認可。


這種認可,就像是一種信用背書,能夠提振企業對該城市發展信心。

想象一下,當一家企業考慮在哪裏設立新的生產基地或研發中心時,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有着良好口碑和廣泛認可度的城市。

而“省域副中心城市”這樣的稱號,無疑為這些城市加分不少,吸引更多有遠見的企業家前來投資興業。

再者,一旦被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至少在省政府層麵,獲得更多實打實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

這些政策,包括區域性基礎設施配套、物流樞紐建設、重大項目落地、土地指標傾斜、審批權限下放等方麵。

比如,河南多次向鄭州、洛陽同時下放部分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包括新建鐵路項目核準,火電站項目核準,部分外資項目、中外辦學項目核準等設立許可等200多項。

那麼,有了政策權限的下放,是不是就可以任意使用政策優勢,作為招商引資的籌碼呢?

答案是否定的。

招商雖然與優惠政策緊密相連,但若不計成本地過度利用政策,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比如,一些地方為吸引投資者,會以先征後返、產業補助、項目獎勵等形式,給企業減免土地出讓金。

就如同之前招商競爭的邏輯,通過廠房租金減免、專項補貼等手段吸引企業。

幾張牌出完,感興趣的企業自然會來。如果這家企業比較優質,還可以繼續加碼。

這種做法,短期內可能吸引到一些企業,但從長期來看,卻可能增加地方財政負擔,甚至帶來園區經營的隱患。

單純靠政策吸引來的企業,可能是“候鳥式”企業,在合約期內享受完政策就會就離開,不利於產業長期發展。

尤其是,今年8月1日起,《關於規範招商引資行為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以配套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將正式施行,這意味着對政府招商政策的要求更嚴格。

作為城市的管理者和決策者,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政策隻是助推器,真正的發展動力還是來自於城市自身,比如產業基礎、營商環境建設等,以此來提升招商的核心競爭力。

既要看到“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背後,帶來的一係列發展機遇和政策紅利,也注意不必給予過高期待,甚至陷入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戰略迷思當中。

圖片
避免一業獨大 強化鏈式招商

在探討一個省份或城市的發展策略時,可能會陷入一種誤區,即過分追求某一產業的絕對主導地位,也就是所謂的“一業獨大”。

但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多元的產業支撐與協同發展。

根據各個城市的資源稟賦,這裏分兩種情況進行分析。

先來看看資源型城市。

依托地理區位和天然的資源條件,這些城市形成了特殊的產業優勢,比如陝西榆林、山西長治、雲南曲靖等城市的煤炭開發產業,以及河南洛陽的礦產開發產業。

這種優勢,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抵禦省會城市虹吸效應,充分釋放自身的潛力和魅力,吸引更多投資者。

但是,在享受資源紅利的同時,也需警惕“老能源基地陷阱”。

若是過度依賴傳統產業,就容易陷入“一煤獨大”工業化產業單一的發展窘境。依托自身能源稟賦,沿着產業鏈的某一方向進行深度延伸,尤為關鍵。

就拿雲南曲靖來說吧。

他們選擇以綠色能源融合先進製造為突破口,通過鏈式思維謀劃產業布局,集中資源要素,全鏈打造“多晶矽—單晶矽棒—單晶矽片—電池片—組件+配套產業+光伏電站”的綠色矽光伏產業集群。

這裏先後引進隆基股份、晶澳科技、陽光能源、信義集團、江蘇潤陽等行業龍頭企業15戶,建成和在建60GW單晶矽棒及50GW單晶矽片、23GW電池片、5GW組件等產能,實現了全產業鏈閉環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建成的單晶矽棒及切片產能占全國的9%、占全省的50%,成為全國少數幾個能夠構建起綠色矽光伏產業全產業鏈的地區之一。

2023年,該地區的綠色矽光伏產業實現產值252.97億元。

再來看看沒有天然資源優勢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除了首位產業,還可以發展其他新興產業,通過“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形成集聚融合發展優勢,打造特色鮮明,上下遊完整配套、緊密協作的產業集群。

比如,在延鏈方麵,洛陽圍繞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現代醫藥五大產業集群,重點打造17條優勢產業鏈,2023年營收規模達到4200億元。

此外,他們還大力推進“基金入洛”“險資入洛”,招引各類基金頭部機構,打造洛陽基金生態圈,為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在補鏈方麵,宜賓從昔日的煤炭、白酒產業主導,成功轉型為動力電池產業的佼佼者,年產值突破千億元的轉變,光伏產業年產值也超過了260億元。

這背後,是政府和企業共同打造超級鏈式產業生態圈,通過和京東集團合作,打造更加高效的供應鏈體係,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遊全要素升級。

在強鏈方麵,蕪湖將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並提供全方位支持。

這種明確的產業定位和支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相關企業集聚,2023年集聚“整車—零部件—後市場”規模以上企業814家、整車企業10家,汽車產業營收突破3000億元。


圖片
錯位發展 避免惡性競爭

如果說,省會城市是一個省發展的“強支撐”,起到龍頭引領作用;那麼,副中心城市就是“新引擎”,起到疊加賦能作用。

蕪湖,作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作為安徽的第二城,蕪湖2023年實現GDP4741.07億元,僅為合肥的37%。常住人口僅為375.6萬人,仍為人口淨流出地區。

剖析其中的原因,會發現與地處合肥和南京兩大都市圈間的地理位置不無關係。

在這兩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下,蕪湖在人口、資源以及產業發展上麵臨着巨大壓力。

如何在這一競爭格局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是蕪湖破局的關鍵。

為避免與鄰近大城市的正麵競爭,蕪湖選擇錯位發展的策略,將產業重心鎖定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兩大領域上。

這樣既避開與合肥、南京等在傳統產業的直接較量,又捕捉到新時代的發展機遇。

此外,蕪湖主動承接從合肥遷出的企業。據統計,2018~2023年,合肥市有19976家企業遷出,前三遷出目的地城市為蕪湖市、阜陽市、六安市,分別有2308家、1970家、1899家企業遷入。

作為承接最多合肥遷出企業的城市,蕪湖不僅為當地帶來新的經濟活力,也進一步強化其在安徽省內的經濟地位。

不僅如此,蕪湖還深入學習了合肥的發展策略。

合肥在“雙招雙引”方麵的成功經驗,尤其是圍繞產業鏈進行的精準招商、利用國有資本進行股權投資,以撬動和培育新興產業,以及對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建設大力支持等做法,都被蕪湖借鑒和應用。

如今,蕪湖與合肥之間,是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分工協作的關係。

兩者各展所長、錯位發展,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新的競合關係下唱好“雙城記”。

對於其他省域副中心城市而言,可以依托省會城市的優勢資源,積極接收並整合這些資源,招引更多適合本地發展的企業和項目,提升自己在城市競爭中的地位。

這種錯位發展、攜手共進的模式,或許會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來源:穀川聯行


00852-28256601

松寶工業 版權所有 2020-2025

本站涵蓋的內容、圖片等演示數據,部分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粵ICP備2020178526號-1    

Powered by MetInfo 7.8 ©2008-2025  mitu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