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新方向橫空出世

2024-05-07 18:53:28 350


一個新事物出現,總是伴隨着無數爭議。


去年8月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於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之後,數據資產入表的案例不斷湧現,大有火山噴發之勢,受到各界廣泛關注,但對此的爭議也着實不少。


數據資產入表,必然要在爭議聲中發展。目前,土地財政後繼乏力,各級、各地政府,國央企負責人,紛紛想要從現有“土地財政模式”之外,再“開源”出一條新的財路。從多個維度來看,數據資產是一個前景明朗、有望替補土地財政的選項。


圖片


土地和數據,雖然一個是固定的,一個是流動的;一個看得見摸得着,一個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們卻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


土地開發,分為一二三級開發;數據資產的開發,同樣是分梯次的。


土地一級開發,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權委托的企業(通常是城投),對一定區域範圍內的城市國有土地、鄉村集體土地進行統一的征地、拆遷、安置、補償,並進行適當的市政配套設施建設,使該區域範圍內的土地達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建設條件(熟地),再對熟地進行有償出讓或轉讓的過程。


數據資產的一級開發,指的是城投等企業,對投融資、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運營等多元化業務產生的大量數據資源進行整理、清洗和脫敏,並完成數據確權,在數據不出域、用數不見數的原則下,進行數據資產轉讓。


土地一級開發項目有多種模式:國有土地收購儲備項目、舊城改造項目、城中村改造項目……


數據資產開發也類似。根據《暫行規定》,數據資源包括外購、自行開發、其他方式取得三類。


土地二級開發,即土地使用者對熟地進行開發。以常見的房地產為例,土地使用者(開發商)通過開發建設,將新建成的商品房在市場出售和出租。


數據的二級開發也與此高度類似。


以前,城投公司賣的是各種性質不同的土地——例如工業用地、住宅用地、商業用地——給開發商;現在,城投公司“賣”的是數據,二級開發商從過去的房地產開發商變成了醫療、教育、金融等科技企業;過去是一次性賣地變現,而現在需要合夥運營數據。


據了解,為加強政務信息化項目統籌集約建設,泰安市探索建立大數據機構主“管”,國有平台公司主“建”,業務部門主“用”的“管、建、用”工作機製。


泰山新基建投資運營有限公司作為實施主體,進一步統籌政務信息化項目的資產資源,積極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盤活和發揮資產資源價值。通過製度創新、模式創新、流程創新,加快推動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同時,將形成的國企數據資產納入政府國有資產管理,為“土地財政”向“數據財政”轉型探索新路徑。


土地還有三級開發,一般是指運營,比如產業運營、商業運營等。數據資源,在二級開發商進一步開發利用之後,依然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


跟物理空間載體被賦予多維業態和內容之後可以變得豐富多彩類似,數據資源也可以多維度利用。隻有培育和發展各類應用型和服務型數據商,讓二級、三級市場繁榮起來,公共數據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跟土地三級開發不一樣的是,數據資源的維度要多得多,而且還會越用越多……


圖片


根據官方數據,1998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507億元,而最高峰的2021年這一收入規模高達8.7萬億元,增長約172倍。1998-2023年,全國土地出讓金總額超過78萬億元。


土地帶來的巨大財富,極大地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廈門大學教授趙燕菁就指出,中國城市化偉大成就背後的重要原因,就是創造性地發展出了一套將土地作為信用基礎的製度——土地財政。


然而,隨着近幾年房地產行業進入調整,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對各地財政造成了很大衝擊,財政收支平衡難度加大。如何快速彌補這一財政缺口,成了十分緊迫的事情……數據資產很有可能成為這一問題的答案。


在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顏陽看來,數據資產總規模達8.6萬億元,潛在市場高達60萬億元,未來將接棒土地財政。


持有這種觀點的遠不止顏陽一人。


3月28日,博鼇亞洲論壇期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數據可以作為資產入表,意味着數據可以抵押貸款、數據可以實現資產化、證券化,數據還可以投資、融資。未來數據資本一定大於金融資本,我做了一輩子金融,我覺得這個沒有任何問題。向前看的機會和前景很大,這一波巨大的金融浪潮正在襲來,將根本上改變全世界,包括內地和香港的金融市場。”


他們之所以會如此樂觀,是因為部分變化已然可以進行具體的預測。


早在“中國城市數字經濟論壇·2022”上,上海數據交易所總經理湯奇峰就在演講中提到,目前數據作為資產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表達——


“我們大膽估算一下,國家社會麵固定資產規模大概在1500-1700萬億元,如果數據資產入表,可能再創造100萬億元新增資產規模,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創新活力將被無限放大。”


此外,東吳證券分析師王紫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數據資產市場潛在總規模達數十萬億元,具備足夠資本驅動力接過土地財政(近10萬億市場)的大旗。


其認為,“從長遠看,數據要素將為下一個30年的黃金發展期,打開一扇戰略性的大門。”


我們跟某數據服務商交流時,對方也堅定認為,從全球範圍來看,目前隻有中國在推動數據資產化,這是國家高瞻遠矚的戰略,如果真的做成了,會像房地產行業一樣持續興旺幾十年。


事實上,早在2017年,阿裏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就在演講中指出,每一個城市需要把城市積累、沉澱下來的數據,當成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看待,就像土地資源、水資源等一樣重要。如今,其預想的未來,正在到來。


圖片


很多新事物的發展道路都比較曲折,這讓一些企業比較謹慎,生怕自己步子邁得太大,成了後來者的墊腳石。但數據資產這件事的前景,是比較明朗的。


首先,數據具有“新質生產要素”功能,是數字經濟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


2020年4月,國務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製機製的意見》將數據作為第五個生產要素。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中首次提出了“新質生產力”概念。數據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新質生產力是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的先進生產力。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數據要素能發揮價值倍增、資源優化和投入替代的作用,從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當前頂層設計已建立數字經濟“三權分置”製度。


自從2014年“大數據”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起,一係列數據政策迅速製定,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日益深化,在數據技術、數據產業、數據應用及數據安全方麵均取得顯著進展。


2022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在頂層設計、配套政策、產業發展上均出現了積極變化。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布被稱之為“數據二十條”的《關於構建數據基礎製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構建了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數據要素市場推進的“四梁八柱”。


在數據產權方麵,“數據二十條”探索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製度,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數據產權製度框架。


朱民高度評價“數據二十條”:“這是一個巨大的、國際性、進步的曆史文件,中國第一次對數據要素作出了規定,而數據最大優勢就在於資本化。”


這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地產經濟時代,土地要素的“三權分置”促進了土地經濟的蓬勃發展。數據產權的“三權分置”,則開啟了中國經濟再一次從“資源-資產-資本”的發展路徑探索……


之後,各種配套政策和產業發展上,數據要素市場加快構建。最典型的就是《暫行規定》的出台和施行。


最後,數字化還有非常豐富的場景可以挖掘,成為數據資產的蓄水池。


前不久,北大博雅講席教授、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一場報告會中指出,“中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85%還是傳統產業,還有後來者優勢,並且我們有非常好的通信基礎設施,有很好的數字經濟基礎,還可以進行數字化改造。這樣的話,產業技術升級的空間就非常大。”


對此,我們高度認同。特別在不動產行業,數字化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數據資產入表在倒逼企業釋放數據能力的同時,也會倒逼企業數字化業務模式發生變化,促進企業傳統的業務形態升級。這些,都會成為數據資產的巨大蓄水池。


圖片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地方政府以土地為杠杆,推動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城投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今,土地財政後繼乏力,新財政唿之欲出。坐擁大量公共數據的城投依然是急先鋒,數據資產入表的案例不斷湧現。


雖然數據要素作為新興的數實融合關鍵產業,目前達不到房地產這一支柱產業的體量,但是未來擁有巨大潛力。相較於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數據用得越多,效率越高,體量越大。持續流動、聚合、加工的數據,價值會產生乘數效應,賦能各行各業。而數據資產入表賦予了其原動力。


土地財政讓我們在幾十年內走完了歐美發達國家一兩百年的城市化道路,整個國家的麵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30年,蓬勃發展的數字資產又會帶來哪些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明源不動產研究院

00852-28256601

松寶工業 版權所有 2020-2025

本站涵蓋的內容、圖片等演示數據,部分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粵ICP備2020178526號-1    

Powered by MetInfo 7.8 ©2008-2025  mitu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