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城,為何能吸引眾多德企紛至遝來?

2024-04-23 18:08:26 341


前不久,上海舉辦全球招商投資大會,開展“搶企業”的招商大動作。


當大眾目光都聚焦在上海等一線城市時,有座小城卻早已成為了外企,尤其是德企的樂土。


這片僅809.93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集聚了超500家德企,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它就是江蘇太倉。


一座江蘇小城,為什麼能夠吸引眾多德企紛至遝來?對於三四線城市而言,又該如何取經?


圖片


先來看一組的數據。


2024年,太倉有十家獨角獸企業上榜。


今年初春,總投資1億美元的慕貝爾綠色新能源汽車港項目,簽約落戶太倉。項目達產後,預計新增產值10億元。


過去一年,太倉市實際使用外資5.34億美元,完成德資注冊外資3.37億美元,其中新項目39個。


最著名的,莫過於這座麵積僅809.93平方公裏的小城,竟吸引了500家德企落地生根。


在這裏,製造業德企數量占全國10%,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航空航天、工業母機等產業創新集群,總投資超60億元,年工業產值超過600億元。


在德國前十大機床企業中,有6家落戶太倉;德國前20強家族企業有8家投資太倉,落戶太倉的“隱形冠軍”德企達60家。


可以說,德企的半壁江山,幾乎都齊聚太倉了。


這裏也成為我國德企投資最密集、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德企畝均產值達1400萬元。


圖片


圖片


這要從第一個德企落戶的故事說起。


1993年,斯坦姆博士來到我國,在考察了十幾個城市後,被太倉這座小城所吸引。


瀏河塘兩岸的杉樹,讓他仿佛看到了家鄉的黑森林,那種親切感讓他決定在這裏安家。


於是,克恩-裏伯斯這座擁有百年曆史的家族企業,便在太倉紮下了根。


此後,先後11次增資,如今擁有1000餘名員工、自建廠房7萬平方米,成為年產值15億元的“彈簧大王”。


克恩-裏伯斯是德國在我國選址落戶的一個縮影。


在不少德企看來,製造業更適合布局在安靜的小城小鎮,但對設施的便捷性也有要求,而太倉恰好符合這些條件。


作為距上海最近的沿江沿滬城市,太倉主城至上海市中心僅有50公裏。企業所需的人才、資金和物流等都承接上海的輻射和溢出。


此外,德企用地規模和裝修標準放到太倉的話,成本要低很多。德企可以用更少的資金,打造出更舒適的工作環境。


那上海那麼多周邊城市,德企為什麼偏偏選擇太倉呢?這或許離不開當地政府提供的優質服務。


以太倉高新區為例,他們對德合作之初並非國家級高新區,難以給出“兩免三減半”等稅收優惠政策。但他們以服務取勝,提出“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比如,聯合汽車電子當時最大的訴求就是盡快投產。高新區僅用10個月,就依照要求建好了3.4萬平方米的高標準廠房。


即便是疫情最嚴重時,供應鏈一度受阻,太倉政府也全力支持德企閉門生產,建立“貨運碼”體係,派出工作人員點對點服務企業,將每輛貨車從高速接引入廠。


在太倉產業環境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有個細節信息。


除德企外,也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的數十家外企主動落戶。


但太倉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他們明白德企技術含量高、效益好的特點,恰好符合自己發展策略,於是將德企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


隨着入駐的德企逐步增多,這些企業有了共同的問題和訴求。在此背景下,太倉歐商投資企業協會(TRT)應運而生,為德企與太倉政府提供一個溝通交流平台。


在這個協會,企業、家庭等疑難雜事可直接對接政府,而政策、法規也能夠傳遞到企業。


截至目前,TRT已擁有120餘家會員,均是在太倉的外資企業,其中德企占比高達95%以上。企業相關人員,還可與政府高層通過電話等方式,進行密切而頻繁的接觸。


區位優勢的天然稟賦,再加上良好的營商環境,這座小城在對德招商方麵,也跑出了“太倉速度”


第2家到第100家德企落戶,花了14年;第100家到200家,花了6年;200家到300家,花了5年;再到400家,時間僅用了不到3年。


在這個過程中,隱形冠軍也越來越多,如全球電氣連接件隱形冠軍菲尼克斯,軸承巨頭舍佛勒集團,世界領先的熱成型包裝機製造公司德國莫迪維克等。


這些“隱形冠軍們”,多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對工人能力素養要求較高。


為解決德企用工問題,太倉引進德國的“雙元製”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一邊在職校學習,一邊在企業進行實習。這一製度,為當地德企先後培養了近萬名藍領技術工人。


圖片


在全國都在拚招商的今天,三四線城市的機會在哪呢?


太倉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標杆案例。


最早一批落戶太倉的德企,看中的是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然而,上海周邊有不少城市,且都建設了高標準開發區,硬件設施方麵均處於同一起跑線。


在這種“同城效應“接近的情況下,優質且精準的服務才是製勝之道。


太倉深諳此道,對於入駐的德企,太倉實施了精準服務、滿意服務。


比如,從意向考察到落地,當地政府都會派一名會德語的員工與外資企業對接。


德企負責人甚至可以跟市長和書記直接聯係。


再比如,在德企來到這裏之後,若麵臨知識產權糾紛,可第一時間得到妥善解決。


不僅如此,太倉還注重打造德國風情的生活環境,讓德企在這裏找到了歸屬感。


說到底,太倉隻是真正為企業做實事,幫助德企和本土企業共同發展,這或許值得我們學習。


地方政府可為入駐的企業,完善政策法規、提高行政效率,為企業提供細致入微的關懷。


從項目洽談到落地投產,讓企業在每一個環節都能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周到服務。


通過親商、安商的環境,讓企業既能進得來,也能夠留得住。


同時,太倉十分重視職業教育。


他們參照德國模式,建立雙元製職業工人培訓中心。一方麵,既然為德企提供了人才支持,另一方麵也帶動了太倉當地的就業。


地方政府可結合招引企業的發展需求,盤活本地科教資源,如與當地高校合作,為當地企業提供人才等。


隨着外資的不斷發展和轉移,一線城市或已不是主要市場,二三線、甚至是四線城市都有機會。


事在人為,隻有圍繞“同城效應”,注重提高城市能級,精準服務,才有可能掌握主動權,在招商引資大潮中嶄露頭角。


來源:招商要參

00852-28256601

松寶工業 版權所有 2020-2025

本站涵蓋的內容、圖片等演示數據,部分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粵ICP備2020178526號-1    

Powered by MetInfo 7.8 ©2008-2025  mitu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