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寶工業 版權所有 2020-2025
本站涵蓋的內容、圖片等演示數據,部分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要麼不做,做就做好;要麼不戰,戰則必勝。
實話說,有這樣決心的人,通常都是“狠人”。很顯然,能否達到目標,具備挑戰性。
現階段,招商引資難度不言而喻。往往是,項目落地聲聲慢,園區審核層層嚴。
這些年,從“引資”到“選資”,雖隻有一字之差,卻凸顯招商工作迭代升級的本質變化。
各地方招引什麼?大家秉持“提着籃子選菜”,而非“撿到籃子裏的都是菜”。
換句話說,企業入駐需要“過五關斬六將”。每個項目落戶,評估過好幾遍不足為奇。
最重要是,項目落地把好“環保關”,成為招商引資“第一個門檻”。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江河日上》,再一次引發招商與環保之間的博弈。
一幕幕鮮活的場景,讓人看到環保行動背後,是各方的價值取舍。
這部劇,印象最深的兩個主要人物:
鄭寒江,齊江市分管環保的副市長。劉耕野,齊江市分管招商引資的常務副市長。
兩個人主要矛盾,實則立場不同。一個拚命搞生態治理,一個全力抓經濟發展。
鄭寒江,開始一係列動作,小吃街改造、企業排放調查、地下水汙染追蹤。甚至,當地招商引資過來的企業,也受到了嚴查整改。
劉耕野,每天一睜眼,就是奔波在各大企業之間,為齊江的發展鞠躬盡瘁。由於環保管製,不僅項目無法開工,還得給企業一個說法。
一邊是企業經營的無妄之災,一邊是青山綠水的生態紅線,保經濟還是抓環保?
對於齊江來說,兩岸的工廠,就是汙染的源頭,生產廢水隨意排放。江麵飄着一層綠苔,已經看不到魚了。
若經濟向上發展伴隨環境汙染,然後反過來用賺來的錢解決環境問題,這就是飲鴆止渴。
所以說,對環境保護的底線和硬約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招商工作不斷迭代是正確的。
就經濟而言,環保治理是有成本的,去產能、關停改造也是有一定代價的。環境改善顯著,經濟發展提速,如何做到兩者兼顧是長久的議題。
如今,嚴格遵循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把環保效益作為“第一個門檻”,成為了地方招商引資的基礎性標準。
當東部提高環保門檻招商時,產業呈現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但中西部招引企業時,並不是“撿到籃子裏的都是菜”。
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生態就是資本,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尤其,對於優質項目落地,麵對“誘惑大單”盡管短期可產生顯著效益,一旦涉及到環境汙染,決不能降低準入門檻。
正如,《江河日上》中濕地酒店項目,宛如鑲嵌在齊江發展藍圖中的明珠,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但是,在濕地上建幾十層高的大樓,就要打幾十米的地基,當鋼筋水泥灌進濕地,相當於植入在城市的“肺部”,將無法正常唿吸。
拿招商來說,環保部門理應提前加入,為企業設路標,掃清項目障礙。對於投資方,遇到環保問題,提出有效的對策,而不是“一刀切"關停取締。
比如,一些化工園區發生火災,可能是大規模的爆炸,也可能造成汙染物的擴散,那就是嚴重的安全生產事故了。所以,引進項目能夠落地運轉,必須要經過環評、安評等一係列動作。
正是每個地方,有千千萬萬個“鄭寒江”式的幹部,才能將無數“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綜上所述,招商引資的項目,不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還得考慮當地產業發展規劃,更是需要嚴格執行環保規範與要求。
當然,對於合理的經營者,若有環保政策變動,各地應當給予合理性補償,這才能讓投資人吃下一顆“定心丸”,也是區域營商環境的體現。
不少地方,在招商引資工作中,製定好項目“及格線”。
從投資、產值、環保等方麵,對項目落地考核“及格線”明確標注,過線的項目可拿到入駐“準考證”。
項目是否采用產業前沿技術?建築用地規劃是否科學?企業財務數據是否可信?
按照重資產項目、高增加值項目等不同產業項目的特點,項目入駐“及格線”是有彈性的。單科優異的“好學生”,可以破格錄取。而涉及環保問題、安全隱患、能耗不達標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
之前,就聽過縣城引進企業,投資建設多晶矽生產項目。按照投資方說法,多晶矽作為能耗低、無汙染的資金、技術密集型項目,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其實不然,這是徹頭徹尾的“偽新能源”。
有研究顯示,多晶矽光伏的淨發電量實際為負值,製造一套多晶矽光伏係統,所需能量和這套係統使用壽命能發的全部電能差不多。
並且,多晶矽發電汙染十分嚴重,1KW多晶矽光點排放超過40公斤的有毒物質。
項目入駐之前,招商人以實現集約、環保、清潔生產為目標,把項目的技術含量、投資強度、環保達標、能源消耗、資源消耗等列入評估內容,用綜合評分的方法對所有準備引進的項目進行全麵評估。
這樣一來,在企業準入上,各地確立“三最四不要”原則,按照規則選擇性的篩選項目。
所謂“三最”,即是最具優勢的資源、最具潛力的產業、回報率最高的項目,把好的資金和客商留下,來達到發展目的。
對於“四不要”,即不符合產業規劃的項目不引進,汙染環境的項目不引進,占地廣、投資強度小的夕陽產業不引進。如果盲目引進項目,不僅無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還會出現不少弊端。
這樣一來,每一個項目進來,首先要有投資商提供的項目建議書,提前請相關部門審查項目的可行性。
尤其是,經濟發展部門查看項目的準入情況,再請環保部門審查項目的工藝流程,是否對環境存在影響,最後是招商合同的談判。
在談判的過程中,邀請國土、經發、環保、規劃局及其相關部門參加,對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基本通過後,才考慮入駐當地。
欲納森林,先除荊棘。對於各地來說,隻有改善生態環境、關停落後產業,才能騰出稀缺資源和發展空間,來吸引、承接新興產業。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麵對生態環境和經濟建設的重重壓力,每個區域刀刃向內突破發展瓶頸、自我革命摒棄過往路徑,實現產業轉型、模式升級、動能轉換,方能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來源:穀川聯行